积分:登录后查看 我的

金刚经

当前位置:首页> 金刚经 发布:2025-09-16 09:48:17
作者:

金刚经 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 

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 


  白话文:

我这样听佛讲的:当年,佛陀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居住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有大德行的比丘们在一起。当时,到了用餐时间,世尊(指佛陀)穿好法衣,手持饭钵,进入舍卫国的大城市托钵乞食。在城中依次行乞完毕后,返回自己的住处。用餐结束,收好衣钵,洗净双脚,铺好坐垫,端坐下来。


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 

时,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!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言:“善哉,善哉。须菩提!如汝所说,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。” 


白话文:

  那时,长老须菩提在众人中从座位上站起来,偏露出右肩,右膝跪地,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:“太稀有了,世尊!如来能善巧地护念诸菩萨,善巧地教导诸菩萨。世尊!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,应如何安住心志?如何降伏(内心的)妄念?”佛说:“很好,很好。须菩提!正如你所说,如来善巧护念诸菩萨,善巧教导诸菩萨。你现在仔细听!我将为你解说: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,应当像这样安住心志,像这样降伏妄念。”须菩提说:“是的,世尊!我很乐意听闻。”


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 

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 


白话文:

  佛告诉须菩提:“诸大菩萨应如是降伏心念!所有一切众生的类别:无论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;无论有色、无色;无论有想、无想、非有想非无想。我都要以彻底的涅槃来度脱他们。像这样度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众生被度脱。为什么?须菩提!如果菩萨心存‘我’(自我的存在)、‘人’(他人存在)、‘众生’(众生存在)、‘寿者’(生命存在)的分别相,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”


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 

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?”“不也,世尊!”“须菩提!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?”“不也,世尊!”“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” 


白话文:

接着,佛对须菩提说:“再次,须菩提!菩萨对一切法(世间万法),应当无住(不执著)而行布施。所谓不住色(形色)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声音、香气、味道、感觉、法理)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这样布施,不执著于布施的表相。为什么?如果菩萨不执著相状行布施,他的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你认为如何?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可以,世尊!”佛问:“须菩提!南北西东上下四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可以,世尊!”佛说:“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的福德,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只应照这样(无住)去安住心念。”

  

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”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
 

白话文:

  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可以透过身体的形相来见如来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可以,世尊!不能以身体的形相来见如来。为什么?如来所说的身相,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身相。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所有一切形相,都是虚幻不实的。如果能见诸相的非真实相,就能见如来。”


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 
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。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,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,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,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,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诸众生若心取相,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,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‘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;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’” 

  

白话文:


须菩提对佛说:“世尊!或许有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经典,能生起真实的信仰吗?”佛回应:“不要这样讲。当如来灭度后,后五百岁(佛灭后的时代),有持戒修福的人,能对这经典生起信心,视之为真实,应当明白这样的人,不是在一佛、二佛、三、四、五佛处种下善根,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下了种种善根。甚至听闻其中一句,生起清净信心的,须菩提!如来完全知道、完全见到这些众生,他们因此获得了无量福德。为什么?这些众生已不再有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的分别相;也没有‘法’(固定法则)的执著,更没有‘非法’(否定法则)的执著。为什么?如果众生的心去执取形相,就是执著于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。如果执取‘法’相,同样也是执著于‘我’、‘人’等相。如果执取‘非法’相,还是执著于‘我’等相。因此,不应对‘法’执著,也不应对‘非法’执著。基于这个道理,如来常说道:‘你们这些比丘,当知我所说的法,犹如渡河的木筏。木筏(渡河工具)本应舍弃,何况是不真实的非法?’”



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”须菩提言:“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,如来可说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、非法、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圣贤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

 


白话文:

  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?如来曾说过什么法吗?”须菩提答:“依照我对佛所说义理的理解,没有固定的法叫做‘无上正等正觉’,也没有固定的法是如来能说的。为什么?如来所说的法,都不能执取,都不能言说,既不是有法,也不是无法。原因何在?一切圣贤,都是以‘无为’(不执著)的法门而有差异的。”


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宁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”“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,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须菩提!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”


白话文:


 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,此人所得的福德多吗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!为什么?因为福德本身并非真实存在的‘福德性’,所以如来说他的福德多。”佛接着问:“如果又有人,受持(研习、奉行)这部经典,甚至只持四句偈(短偈)等,为他人解说,他的福德胜过前人吗?”须菩提答:“是的,世尊!”佛说:“须菩提!因为所有诸佛及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,都从这部经典出生。须菩提!所说的‘佛法’,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佛法。”

  

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须陀洹能作是念:‘我得须陀洹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须陀洹名为入流,而无所入,不入色声香味触法,是名须陀洹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斯陀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来,而实无往来,是名斯陀含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:‘我得阿那含果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阿那含名为不来,而实无来,是名阿那含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阿罗汉能作是念,‘我得阿罗汉道’不?”须菩提言: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实无有法名阿罗汉。世尊!若阿罗汉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即著我人众生寿者。世尊!佛说我得无净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我不作是念:‘我是离欲阿罗汉’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‘我得阿罗汉道’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!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 

  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须陀洹(初果罗汉)会起念头说‘我得到了须陀洹果’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会的,世尊!为什么?须陀洹的意思是‘入流’(进入圣者之流),但实际上并没有‘入’可言,他不执著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外境,所以叫做须陀洹。”佛又问:“你认为如何?斯陀含(二果罗汉)会起念头说‘我得了斯陀含果’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会的,世尊!为什么?斯陀含的意思是‘一往来’(还需要一次人天往来),但其实并无往来,所以叫做斯陀含。”佛再问:“阿那含(三果罗汉)会起念头说‘我得了阿那含果’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会的,世尊!为什么?阿那含的意思是‘不来’(不再来欲界受生),但实际上并无‘来’可言,所以叫做阿那含。”佛又问:“阿罗汉(四果罗汉)会起念头说‘我证得阿罗汉道’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会的,世尊!为什么?实在没有叫作‘阿罗汉’的法。世尊!如果阿罗汉起这样的念头,就是执著于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等相。世尊!佛曾说我证得‘无漏三昧’(无烦恼的禅定),在人中最为第一,是离欲的第一阿罗汉。但我不会起念头说‘我是离欲阿罗汉’。世尊!如果我起这样的念头,佛就不会说‘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’(喜欢清净独居的修行人)。因为须菩提实在没有(执著)而行,所以被叫做‘乐阿兰那行’。”



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 

佛告须菩提:“于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不?”“不也,世尊!如来在然灯佛所,于法实无所得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菩萨庄严佛土不?”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庄严佛土者,则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”“是故须菩提!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须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于意云何?是身为大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大,世尊!何以故?佛说非身,是名大身。”

 


白话文:


  佛对须菩提说:“你认为如何?如来过去在然灯佛(一尊古佛)那里,从佛法中有所证得吗?”须菩提答:“没有,世尊!如来在然灯佛处,对佛法其实毫无证得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!你认为如何?菩萨在庄严佛土(建设佛的清净国土)时,是否真的在庄严?”须菩提答:“不,世尊!为什么?所谓‘庄严佛土’,并非真实存在的庄严,只是假名为庄严。”佛说:“因此,须菩提!诸大菩萨应这样生起清净心:不执著色相而生心,不执著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相而生心,应当无住而生心。须菩提!比如有个人,身体像须弥山(世间最高的山)那么大,你认为这样的身体大吗?”须菩提答:“很大,世尊!为什么?因为佛说那并非真实身体,所以叫做‘大身’。”




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 

“须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数,如是沙等恒河,于意云何?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但诸恒河尚多无数,何况其沙。”“须菩提!我今实言告汝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”佛告须菩提:“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而此福德胜前福德。” 

  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像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数量,有这样的沙粒数那么多的恒河,这些恒河的沙粒总数多吗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!但恒河本身已经无数,更何况是河中的沙粒?”佛接着问:“须菩提!我今真实地告诉你:如果善男子、善女人用七宝装满像那么多沙粒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,所得的福德多吗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!”佛说:“须菩提!但如果有人受持这部经典,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解说,其福德远胜过前者的布施福德。”


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 

“复次,须菩提!随说是经,乃至四句偈等,当知此处,一切世间、天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,如佛塔庙,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。须菩提!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经典所在之处,则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” 



白话文:



佛再次对须菩提说:“再者,须菩提!当宣说这部经典,甚至只是四句偈等时,当知此处一切世间、天人、阿修罗(三界中的众生),都应该供养(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般)。何况是有人能完全受持读诵此经!须菩提!当知这样的人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的妙法。如果这部经典所在之处,就有佛,及佛的尊重弟子(阿傩、迦叶等)。”


  

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 

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当何名此经,我等云何奉持?”佛告须菩提:“是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以是名字,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佛说般若波罗蜜,则非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所说法不?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来无所说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?”须菩提言:“甚多,世尊!”“须菩提!诸微尘,如来说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如来说: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?”“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如来说: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”“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;若复有人,于此经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甚多。” 

  



白话文:


那时,须菩提对佛说:“世尊!当如何命名这部经?我们又该如何受持?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这部经名为《金刚般若波罗蜜》(金刚智慧到彼岸),你们当用这个名称受持。为什么?须菩提!佛所说的‘般若波罗蜜’,并非真实存在的智慧到彼岸,只是假名为‘般若波罗蜜’。须菩提!你认为如何?如来曾说过法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世尊!如来没有说法。”佛问:“须菩提!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,是否很多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!”佛说:“须菩提!这些微尘,如来说并非真实微尘,只是假名为微尘。如来说‘世界’,并非真实世界,只是假名为世界。须菩提!你认为如何?可以以三十二相(佛的三十二种庄严特征)来观见如来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可,世尊!为什么?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。”佛又说:“须菩提!如果有人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;若又有人受持这部经典,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解说,后者的福德远超过前者。须菩提!当知如是我行。”


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 

尔时,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,涕泪悲泣,而白佛言:“希有,世尊!佛说如是甚深经典,我从昔来所得慧眼,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!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不足为难,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 

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众生、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则名诸佛。”佛告须菩提:“如是!如是!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,当知是人甚为希有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来说第一波罗蜜,非第一波罗蜜,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,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?须菩提!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 

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嗔恨。须菩提!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则为非住。是故佛说:‘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’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。又说: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。须菩提!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萨,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。须菩提!当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于此经受持读诵,则为如来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” 


  



白话文:



此时,须菩提听完这部经典,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意义,悲从中来,哭泣着对佛说:“太稀有了,世尊!佛说了这样深奥的经典。我从往昔修得慧眼以来,从未听闻过这样的经典。世尊!如果有众生听闻这部经,信心清净,就能生起真实相(离执著的智慧),当知此人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。世尊!这个‘实相’,即是非相,所以如来说为‘实相’。世尊!我现在听闻此经,信解受持(信仰、理解、奉行)并不困难,但如果在将来世,后五百岁(佛灭后的时代),有众生能听闻此经,信解受持,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希有的。为什么?此人已无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的分别相。为什么?‘我’相等同非相,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相也同样是非相。为什么?离开了一切诸相(分别执著),才叫做‘诸佛’。”佛对须菩提说:“正是这样,正是这样。如果有人听闻此经,不惊慌、不怖畏、不畏惧,当知这样的人极为希有。为什么?须菩提!如来说‘第一波罗蜜’(最大的智慧),并非真实存在‘第一波罗蜜’,只是假名为‘第一波罗蜜’。须菩提!忍辱波罗蜜(忍耐的智慧),如来说并非真实存在‘忍辱波罗蜜’。为什么?须菩提!比如我昔日在被歌利王(暴君)割截身体时,那时的我,没有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的执著。为什么?如果我当时有‘四相’执著,就应当生起嗔恨心。须菩提!我又回忆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,也没有‘四相’执著。因此,须菩提!菩萨应离开一切相,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,不执著色相生心,不执著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相生心,应生无住(不执著)心。如果心有所住(执著),就是非住(虚妄住)。因此,佛说‘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’。须菩提!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,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:一切诸相,即是非相;一切众生,即是非众生。须菩提!如来是诚实语者、真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(五种真实语)。须菩提!如来所证之法,既非实在,也非虚无。若菩萨心执著于法(佛法)而行布施,如同有人入黑暗中,什么也看不见。若菩萨心不执著于法而行布施,如同有人有眼睛,在日光下,能看见种种颜色。须菩提!将来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,如来以佛智慧完全知晓此人,并且见到此人,皆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”



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 

“须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;若复有人,闻此经典,信心不逆,其福胜彼,何况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人解说。须菩提!以要言之,是经有不可思议、不可称量、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,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广为人说,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有边、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,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 

何以故?须菩提!若乐小法者,著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则于此经,不能听受读诵、为人解说。须菩提!在在处处,若有此经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所应供养;当知此处则为是塔,皆应恭敬,作礼围绕,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”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须菩提!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每日的清晨、中午、傍晚三个时段,各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;这样无量百千万亿劫(时间单位)地布施。若又有人听闻这部经典,信心不退,其福德胜过前者;更何况是书写、受持、读诵、为他人解说。须菩提!简而言之,这部经典有不可思量、不可称量、无边的功德。如来是为了发起大乘心(追求佛道之心)的人说的,也是为了发起最上乘心(最高追求)的人说的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,并广为人说,如来完全知道此人,完全见到此人,皆能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称、无边、不可思量的功德。这样的人,就如担荷(承担)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。为什么?须菩提!如果有人喜欢小法(小乘佛法,仅求自身解脱),执著于‘我’见、‘人’见、‘众生’见、‘寿者’见,就无法听闻、受持、读诵此经,也无法为他人解说。须菩提!无论什么地方,只要有这部经典存在,一切世间、天人、阿修罗都应供养(恭敬)。当知此处如佛塔一般,都应礼拜、围绕,并以花香等供养。”




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 

“复次,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此经,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,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“须菩提!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,于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,若复有人, 于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、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后末世,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则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!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”
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再次对须菩提说:“再者,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,即使被他人轻贱,这也是此人前世罪业的果报,本应堕入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,但因今世轻贱之缘,前世罪障得以消灭,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须菩提!我忆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(极长时间)之前,在然灯佛前,曾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(大数词)诸佛,都曾供养承事,没有空过的。若在后末世(佛法衰微时代),有人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比我在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,还要超出百倍、千倍、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无法穷尽的程度。须菩提!如果我详细说出这种功德,或许有人听闻后心生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!当知这部经典的意义不可思量,果报(福德)也不可思量。” 

 

  

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 

尔时,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佛告须菩提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生如是心,我应灭度一切众生。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 

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则非菩萨。 

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”“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佛言:“如是!如是!须菩提!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: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,作是言:‘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’ 

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:‘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’。须菩提!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是故如来说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须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须菩提!譬如人身长大。”须菩提言:“世尊!如来说: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”“须菩提!菩萨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‘我当灭度无量众生’,则不名菩萨。 

何以故?须菩提!无有法名为菩萨。是故佛说: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须菩提!若菩萨作是言,‘我当庄严佛土’,是不名菩萨。 

何以故?如来说: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须菩提问佛:“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,应如何安住?如何降伏心念?”佛答:“善男子、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后,应当生起这样的心志:我要灭度(度脱)一切众生。度脱了一切众生后,却毫无一个众生实际上被我度脱。为什么?须菩提!若菩萨心存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的分别相,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为什么?须菩提!实在没有叫作‘无上正等正觉’的法(固定之法)。因此,佛曾对菩萨授记(预言):‘你未来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’如果真的有某种法可得,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。因为实在没有法可得,所以然灯佛授我记,说我‘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’。为什么?‘如来’,即是一切法如其本性(如理)。如果有人说‘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’,须菩提!这是虚妄的,因为如来并未实证任何法。须菩提!如来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,在里面既非实在,也非虚无。因此,如来说‘一切法皆是佛法’。须菩提!所说的‘一切法’,并非真实存在的一切实法,只是假名为‘一切法’。须菩提!比如有人身长如大山。”须菩提问:“世尊!如来说人身长大,是否为大身?”佛说:“如来说人身长大,即非真实大身,只是假名为大身。”接着,佛对须菩提说:“菩萨也是如此。若菩萨说‘我当灭度无量众生’,则不配称为菩萨。为什么?须菩提!没有叫作‘菩萨’的法(固定之法)。因此,佛说‘一切法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’。须菩提!若菩萨通达(明白)了无我法(没有自我的真法),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。”



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肉眼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天眼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天眼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慧眼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慧眼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法眼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法眼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有佛眼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有佛眼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恒河中所有沙,佛说是沙不?” 

“如是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”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等恒河,是诸恒河所有沙数,佛世界如是,宁为多不?”“甚多,世尊!”佛告须菩提:“尔所国土中,所有众生,若干种心,如来悉知。何以故?如来说:诸心皆为非心,是名为心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如来有肉眼(凡人可见的双眼)吗?”须菩提答:“是的,世尊!如来有肉眼。”佛问:“如来有天眼(天人眼,能见远近、昼夜)吗?”答:“是的,世尊!”佛问:“慧眼(能见诸法实相的智慧眼)?”答:“是的。”佛问:“法眼(能见一切法的佛眼)?”答:“是的。”佛问:“佛眼(圆满智慧眼)?”答:“是的。”佛接着问:“你认为如何?恒河中的所有沙粒,如来说是沙吗?”须菩提答:“是的,世尊!如来说是沙。”佛问:“若以一恒河的沙粒数,有同样数目的恒河,所有这些恒河的沙粒总数,如来说是佛世界的数量,你认为多吗?”须菩提答:“非常多,世尊!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你住的国土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(善恶、贪嗔等),如来完全明了。为什么?如来说:‘诸心皆为非心’,只是假名为心。原因何在?过去心不可得(已过不复),现在心不可得(当下无常),未来心不可得(未至非实)。”



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不?”“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。”“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。”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,此人因此因缘所得的福德多吗?”须菩提答:“是的,世尊!此人因此因缘,得福甚多。”佛说:“须菩提!若福德是真实存在的,如来就不会说‘福德多’;因为福德是空性(非真实),所以如来说‘福德多’。”



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?”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”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?”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: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”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可以认为如来是透过完整的身相(三十二相)被见到的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,世尊!如来不应当以完整身相被见到。为什么?如来说‘具足色身’,即非真实存在的完整身相,只是假名为‘具足色身’。”佛又问:“可以用完整诸相(三十二相)来观见如来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,世尊!如来不应当以完整诸相来观见。为什么?如来说‘诸相具足’,即非真实存在的诸相,只是假名为‘诸相具足’。” 



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 

“须菩提!汝勿谓如来作是念:‘我当有所说法。’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须菩提!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于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”佛言:“须菩提!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何以故?须菩提!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 

   



白话文:

 

佛对须菩提说:“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:‘我当有所说法。’不要有这样的想法。为什么?如果有人说‘如来有所说法’,就是诽谤佛,不能理解我所说的真义。须菩提!说法者(如来),其实无法可说,只是假名为‘说法’。”此时,慧命须菩提(有智慧的生命)问佛:“世尊!未来世是否有众生,听闻此法(般若)而生信心?”佛答:“须菩提!那并非是众生(指凡夫),也不是非众生(指圣者)。为什么?须菩提!‘众生’这一说法,如来说并非真实存在的众生,只是假名为‘众生’。”



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 
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”佛言:“如是,如是。须菩提!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 

  



白话文:


须菩提问佛:“世尊!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是否是‘无所得’(没有任何证得)?”佛答:“正是这样,正是这样。须菩提!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,乃至没有丝毫的法可以证得,所以叫做‘无上正等正觉’。”


  

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 

复次,须菩提!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 

  



白话文:



佛再次对须菩提说:“须菩提!这个法(般若)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之分,就叫作‘无上正等正觉’。用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(离执著)的心,修习一切善法,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须菩提!所说的‘善法’,如来说并非真实存在的善法,只是假名为‘善法’。” 


  

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 

“须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,如是等七宝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为他人说,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” 

    



白话文:
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(各世界的主山),像这样的七宝堆积,有人用这些布施;若又有人受持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甚至只是四句偈等,为他人解说,后者的福德超过前者百倍,乃至算数譬喻都不能比。” 




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:‘我当度众生。’须菩提!莫作是念。何以故?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若有众生如来度者,如来则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须菩提!如来说:‘有我者,则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’须菩提!凡夫者,如来说则非凡夫。”


  



白话文:
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你等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:‘我当度众生。’不要有这样的想法。为什么?实际上并无众生被如来度脱。如果真有众生被度,如来就会有‘我’、‘人’、‘众生’、‘寿者’的执著。须菩提!如来说‘有我’,即是非我,凡夫却执著为有我。须菩提!凡夫,如来说并非真实凡夫。”


 

  

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 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”须菩提言:“如是!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佛言:“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则是如来。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”尔时,世尊而说偈言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” 


  



白话文:


  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如何?可以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吗?”须菩提答:“是的,是的!可以用三十二相观见如来。”佛说:“须菩提!如果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,那么转轮圣王(人间的轮王,有轮宝等)就是如来。”须菩提对佛说:“世尊!根据我对佛义的理解,不应当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。”此时,世尊宣说偈言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(如果以形色或声音来找我,此人走的是邪路,无法见如来)



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 

“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:‘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须菩提!莫作是念,‘如来不以具足相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须菩提!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说断灭相。” 

    



白话文: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你若起这样念头:‘如来并非因证得圆满相状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’须菩提!不要起这样的念头。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并非因圆满相状。你若起念头说‘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,说诸法断灭(一切法都不存在)’,也不要这样想。为什么?发心者不会执著诸法断灭的表相。”



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 

“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;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“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” 

 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若菩萨以满恒河沙数的七宝布施;若又有人知一切法无我(无自性),证得无我忍(不执著‘我’的忍力),这样的菩萨所获福德胜过前者。须菩提!因为诸菩萨不受福德(不执著福德)的缘故。”须菩提问:“世尊!怎样的菩萨才是‘不受福德’?”佛答:“须菩提!菩萨所做的福德,不应执著贪求,因此说‘不受福德’。” 



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 

“须菩提!若有人言:如来若来若去、若坐若卧,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?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” 
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若有人说:‘如来有来有去、若坐若卧。’此人不懂我的说法。为什么?‘如来’(佛的十号之一)即是从不生灭中来,也无处可去,所以叫做‘如来’。”

  

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 

“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于意云何?是微尘众宁为多不?”“甚多,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尘众实有者,佛则不说是微尘众,所以者何?佛说:微尘众,即非微尘众,是名微尘众。世尊!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,则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何以故?若世界实有,则是一合相。如来说:‘一合相,则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’须菩提!一合相者,则是不可说,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。” 

  



白话文:


 佛对须菩提说:“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粉碎成微尘,你认为如何?这样的微尘数量多吗?”须菩提答道:“非常多,世尊!为什么?如果这些微尘是真实存在的,佛就不会称它们为‘微尘众’(微尘的集合)。原因何在?如来说‘微尘众’,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微尘众,只是假称之为‘微尘众’。世尊!如来说的‘三千大千世界’,也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,只是假称之为‘世界’。为什么?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,它就是一个聚合相(由各种因素合成的单一存在)。如来说:‘一合相(聚合相),即非一合相,只是假名为一合相。’须菩提!这个‘一合相’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,但凡夫(普通人)却执著于它的具体存在。”


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 

“须菩提!若人言:佛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是人解我说义不?”“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?世尊说: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名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。”“须菩提!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,应如是知,如是见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须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来说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” 

    



白话文:


佛问须菩提:“若有人声称:‘佛曾说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(自我的四种执著)存在。’你认为如何?此人理解了我所说的义理吗?”须菩提答:“不,世尊!此人并未理解如来的真义。为什么?世尊所说的‘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’,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执见,只是假称之为‘四见’。”接着,佛说道:“须菩提!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(成佛之心)的菩萨,在看待一切法(世间万法)时,应当像这样去认知,像这样去看待,像这样去信解:不对任何法生起执著的表相。须菩提!所说的‘法相’(对法的执著相状),如来说并非真实存在的‘法相’,只是假名为‘法相’。”


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 

“须菩提!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读诵,为人演说,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何以故?”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佛说是经已,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一切世间、天、人、阿修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 

  



白话文:


佛对须菩提说:“须菩提!假若有这样一个人,用装满无量阿僧祗(数量极多,无法计算)世界里的七种珍宝(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等)来布施。而如果有发了菩提心(求证佛果之心)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(研读并奉行)这部《金刚经》,甚至只是受持其中四句偈(简短的经文)等,认真读诵并为他人解说——那么这个人的福德,一定比前者的布施福德更殊胜。应当如何为他人解说这部经典呢?就是不执著于表相(文字、形式等),内心保持本然清净,没有丝毫的波动(如如不动)。为什么?”   


佛接着解释道:“一切有为法(由因缘造作、生灭变化的事物),都像梦幻、泡影、露水、闪电一样虚幻不实,应当这样去看待。”   


佛说完这部《金刚经》后,长老须菩提,以及在场的所有比丘(出家男众)、比丘尼(出家女众)、优婆塞(在家居士男)、优婆夷(在家居士女),还有世间的一切天人(天界的众生)、阿修罗(半神半魔的众生),听闻了佛的教诲,都感到无比的欢喜,并且深信不疑 


搜索视频